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小城之春】心得

人物介紹
丈夫:戴禮言
妻子:周玉紋和先生的關係只剩下責任感情
章少爺:章志忱,她的昔日戀人
妹妹:喜歡張少爺的人
1.      旁白的使用
2.      旁白觀點與鏡頭觀點的辨證
3.      剪輯的方式反拍鏡頭幾乎不存在
4.      長鏡頭和溶鏡的運用
5.      擺盪傳統與西化之間


本片大量融入話劇的特色,對白占了大部分的比重片中玉紋和禮言是夫妻,卻分住兩個房間,一扇門的距離就讓他們立刻成為兩個世界的人,也許就是沒有吧。一天又一天的過來,再一天又一天的過下去。可想而知,影片中的這個時間對她或他來說,是多麼的壓抑和令人窒息。這樣一個空間,可以看出玉紋找不到一個可以講話的人,她自言自語的旁白和銀幕上她沉默無語的樣子始而失神,終而恍惚,沒有任何期待以及幻想。
某些橋段和《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情節有些類似,例如四人一起出去玩划船的戲碼還有划拳喝酒的情節。在划拳的時候妻子徹底的解放自己,或許是借酒來抒發平常壓抑已久的情緒

   本部片一開始及中間的某些時候是以妻子的口述旁白說書人的方式來進行劇情,並且使用第三人稱他來作為劇情的推衍例如他走進了一間房間,在旁念口白時頗有張愛玲小說的感覺,略帶文藝腔以及殘破的城牆頭具有詩意的感覺



   因為年久的疾病的哥哥導致妻子和全家籠罩在一股低氣壓裡頭,影片一開始男主角戴家大少爺禮言興高彩烈的介紹自己的好友志忱給自的的妻子玉紋認識,並要要求妻子要好好照顧朋友及安排住在自己的家中,但沒有想到的是好友志忱就是妻子玉紋昔日戀人。在前段過程中另我印象極為深刻,就是一個女人是要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的,她並不能肆意的表現,我想玉紋當時的心情不祇無奈且是有怨的。

   我可以感受到妻子從一開始壓抑自己的情感到後來的無所顧忌喝酒的時候解放自己,甚至有點賭氣的慫恿張少爺和妹妹結婚,種種原因都是因為對於張少爺的愛,一段年輕時錯過的姻緣,卻在自己已經嫁作人婦時出現,不僅替妻子感到惋惜,更有種生不逢時的感覺

   劇中破窗的段落帶給我最多感覺與想法,妻子玉纹酒醉,硬闖客房,這裡是男性與女性主動被動的反轉,女性從這裡採取主動的姿態破窗,在保守的時代裡沒有出軌只有心靈的創傷,雖然兩人私會可是僅止於情,並沒有實際上採取什麼作為,雖然當時玉紋選擇不故一切勇敢追尋昨日的夢,但相形之下志忱的視野更廣考慮的更多,只能帶給她那遙不可及而且必須玉石俱焚才能換來的情愛.禮言的寬大的包容和真實的愛護,更能讓她看清什麼是幸福.這一推和一拉之下,”玉紋也只能輕聲歎息的放開彷彿就在手中的夢.但值得為劇中人慶幸的是,”禮言的愛能化為行動而大有起色,”玉紋對夫君打開心防,讓故事情節露出了曙光.


   和一般電影比較不同的是,妻子和張少爺相遇時沒有像一般老掉牙私奔或是謀財害命諸如此類灑狗血情節出現,反倒是透過壓抑的愛來表現,例如我們可以從片中某段演出妻子無意間說出不是張少爺走就是他的老公死,內心壓抑以九爆發出來的台詞,下意識的不經意脫口而出卻又在脫口時百般的罪惡感浮現,訝異自己竟然會說出如此罪大惡極的話,百般無奈之餘對雙方也是一種折磨,此時開始出現徐志摩般詩意的對話

   劇中的 天氣也跟著變化,玉紋的心情因著志忱的初來乍到而起伏不定,小城 的天氣亦跟著變化,當玉紋心情大好時,天氣就變得陽光普照,當玉 紋得知志忱和小妹私遊時,天氣立刻變得陰霾不已,我覺得導演運用 小城天氣的變化來對映劇中人心情的起落這種方式十分能牽動觀眾的共鳴




    過生日喝酒這場戲,志忱與16歳的小妹相互敬酒、猜拳,玉紋也加入其中,禮言也借著酒性拉玉紋的手,這也許就是所謂真情流露吧,但禮言開始察覺異樣,他很少見到妻子這樣高興過,而志忱的目光卻看著玉紋走神,也許男人也有第六感吧,所以發現了不尋常,但也許深愛著玉紋沒有當場發作,而選擇到庭院中暗自傷神。


    禮言的自殺最終粉碎了玉紋和志忱的想要遠走高飛的夢。最後志忱選擇離開,兩人私奔計畫並未成功,玉紋去選擇在家庭道德與舊情人之間,玉紋一度抛棄所謂傳統道德觀念的思想,而去爭取她曾經擁有的戀情,但志忱卻因酒醒而堅定朋友妻不可戲的道德觀,繼而拒絶玉紋的求愛,雖然這過程當中他的心中也是百般的猶豫與煎熬,經過理智的決定不得不澆息了二人心中的愛火,而準備離開讓人曖昧又心中百感交集的環境。周玉紋也在此時此刻以為從此可以放下責任,卻也在此時玉紋也更深刻的認清楚他對於丈夫不單單是只有責任,也是有感情成分在支撐…,玉紋本以為可以逃開這一切卻沒想到最後的結局他仍擺脫不了這枷鎖,玉紋留下重覆一天又一天的過來,再一天又一天的過下去。影片的結尾,玉紋在小城的城牆之上繼續徘徊,她孤單的身影和無限開闊的天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她期待的春天稍縱即逝,且永無來期。也許對女人來說這是一責任的表現,不幸福也要一輩子守著,但卻也是一輩子的珈鎖。  



    本片藉由女子遵守著傳統禮教,小人物的生活周遭情節間接反應當時時代背景,中國歷經八年抗戰之後的破敗,猶如城牆上的破敗殘垣,本片不含教悔不灑狗血,沒有濃烈的政治教育意味,卻徹徹底底反了真情至性,更能夠徹底批判當時社會現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