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專題_張岑宇

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專題_張岑宇

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專題
台藝大美術所科技藝術組一年級張岑宇
學號9720112

交換眼球計畫 Inter Dis-Communication Machine
八谷和彥 (日本) Kazuhiko Hachiya (Japan)
黑與白的天使翅膀,實現了交換眼球的願望,當你戴上特殊眼罩裝置,眼前所觀看到的世界將全然不同於自身的體驗,而是和身邊的人互換了觀看的立場與視覺上的經驗。於是你與我的距離,變成一場彼此感應的角色互換式溝通方法,將雙重身分與共用身分的並存矛盾性,化為探索人際關係的驅動力。

「作品《交換眼球計畫》兩位參與者可交換視覺上的觀點,被迫使透過對方的視角來看世界。在生活中我們往往誤以為另一個人跟我們的想法雷同。在現實世界中,實際上真實只存在於每個個體的腦中,所以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同。(我在這裡)在這個狀況下,(這裡)便是我的眼睛所存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這部機器設計給兩個人同時使用,製造出(雙重自我身分)與(共用身分)的狀況。感覺是經由對比而來,行動不便的身體便會覺得這個世界是飛快的,代溝,也往往源自於時間概念的不同。年長的人總是經常抱怨年輕人的音樂像撕裂的噪音,而普遍懷著班雅明對機械時代的憂心,緬舊於過去的美好時光中。)

以上文字摘自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林書民
交換眼球計畫不僅僅只是交換眼球而已,同時也交換了觀點,人類在彼此溝通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許多誤會,自己覺得可以懂得對方思考的世界和觀點,透過這個感應裝置我們更可以清楚認知到自我與他人的差異性,因為從自己的眼球裡看到的是他人的所看到的世界,交換眼球如同交換了身分,身歷其境的去體驗對方所感知到的世界,以及環境,甚至更可以去深入了解不同的環境究竟會對個性造成如何的差異性,也能夠透過此裝置去了解所謂的同理心,交換眼球計畫如同不同靈魂彼此互相交換身體,因為視覺在我們的感知佔了極其重要的部份,雖然肉身部份病無實際交換,但交換視覺觀點即會改變大部分的認知系統
以下是親身體驗過此裝置的民眾的感想
交換眼球計畫
體驗方式

想體驗的觀眾兩兩一組,戴上特製眼罩(有點類似蛙鏡),身上背一對翅膀(接收器)
兩個人的眼球,就這樣交換了!!自己視線的畫面都會變成對方眼睛看到的東西然後工作人員會拉著兩人轉圈圈,放手之後,我們要想辦法握到對方的手!沒想到看似簡單的任務超級難~
方向感混亂加上眼球是對方的,我眼裡只看到我一直在撞牆(其實是我的夥伴一直撞牆)
好不容易,我在自己亂轉圈的時候,眼睛裡看到我的身影 (我的眼球是對方的,其實是對方看到我)害我超激動,一直大喊:我看到我了!! 對方卻莫名其妙…最後花了好久時間才終於握到手,連握手那剎那都還喬了很久,手一直撲空超好笑


從以上親身例子可以知道,我們透過自己眼球的世界看到的會像是鏡子的倒影
因為透過的自己的眼球影像世界看到了自己本身,但是我們自己活在世界上怎可能看到自己呢?除非是靈魂出竅才可能會由旁觀者的角度看到了自己,或是透過第三隻眼攝影機才有可能看到,看到自己會產生自我認知混亂的錯覺


在電影的語言裡有所謂的觀點鏡頭,這種以角色第一人稱觀點的鏡頭
不過他稱這種鏡頭叫做"觀點鏡頭"(point-of view shots)簡稱POV
這種鏡頭的設計主要是要表達劇中人物的心理層次比如當觀點鏡頭由下往上仰角拍攝另一個角色時,我們可以藉由鏡頭了解這個角色對劇中人物是有威脅性
"就心理上而言,仰角會增加主體的重要性,使物體在觀眾前方展開,甚具威脅性,也使觀眾欠缺安全感並覺得被人控制.".......節錄自認識電影

假設我們要拍攝一個工人被從高處掉落的鋼骨壓死
工人走路的正面全景==>工人發覺不對勁往上看的腰上景==>工人恐懼的表情特寫==>仰角拍攝鋼骨砸下來的工人觀點鏡頭==>鋼骨掉落地面的俯角鏡頭這樣的鏡頭可以讓我們清楚的了解那一瞬間,鋼骨對工人造成的壓迫性以及威脅性,
我們還可以運用觀點鏡頭來詮釋角色現在的情況,比如因吸毒而造成視覺幻象,或是因酒醉而重心不穩。
"傾斜鏡頭的水平線多是斜的,鏡頭內的人物好像快要跌跤.這種鏡頭有時用於觀點鏡頭(point-of view shots),例如醉漢的觀點.".........節錄自認識電影

所以簡單的說,觀點鏡頭就是帶領觀眾了解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或是交代劇中人物的情況並且以鏡頭直觀(道德性)的判斷被拍攝角色及物體與劇中人物的關聯性,以及劇中人物的善惡關係互動眼球計畫本裝置採用了第一人稱鏡頭以及第二人稱鏡頭,並且互相穿插錯置且同時並行,而互相交換的兩者就像是參予了對方的心理狀態,此裝置與電影的差異是除了觀眾可立即體驗的互動性外,由於電影主要是透過單一窗口來敘事,所以必是線性發展,但交換眼球計畫藉由數位科技將時間的記錄壓縮與重整,作品《空寂的前院》同時也探討監視與虛無的議題。橫跨兩個冬季,藝術家收集近三千個使用監視攝影機所拍攝的影像作為題材,影像呈現出皚皚白雪覆蓋的空蕩寂靜街景,並加入無色調的環境聲音與交通聲音,連結現場的記憶經驗,以聲音為背景的影像中,唯一可察覺的動態,是街道上白雪結構的漸進變化。
空寂的前院運用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監視器,監視器又象徵了權力和被監視的關係,但藝術家卻能夠透過此作品剔除權力感,讓觀眾們靜靜體會自然風景的美好之處。

遠距離夢05 Telematic Dreaming 05
保羅˙塞爾蒙 (英國) Paul Sermon (UK)

《遠距離夢05》網路視訊系統連結了異地的參與者,無所不及的數位溝通方式,將身處不同地方卻又同時躺在床上的兩個人,以床作為真實與虛擬的溝通平台,進行一場朦朧神祕的超現實電訊感應接觸,互動時非常像是和異次元空間的人物對話,而此裝置也呈現出電腦化後,行動辦公室所造成的人際間的疏離,即真實虛擬時空間的錯置,例如我們平常會使用的視訊或是網路電話SKYPE,好像與在異地的陌生人拉近了時空之間的距離,因為我們看的到也聽的到,網路拉近了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卻也讓彼此熟悉的人變的好遙遠。而數位科技藝術經常利用這些特質作為元素,藉由本身所具有的聲光效果、激越的特質及對於觀眾感官間的牽引,容易刺激潛意識幻想,讓觀眾進入高揚的視覺亢奮。 現代科技藝術讓我們在享受聲光效果轟炸之虞,也能夠帶領我們重新思考科技究竟帶給我們的益處還是有更多其他的影響,也與生活在電腦世代的人產生共鳴,挑戰時間的作品令人不安,但快速、變化、不確定性等,卻反而成為現代人普遍認同感較高的語彙,甚至挑戰傳統的蒐藏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