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機器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機器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科幻迷必看!盤點電影中10大經典機器人角色

文/張岑宇 2017-03-28 15:39:39 科幻電影中時常出現機器人、人工智慧等題材,有些看起來極具科技感,有些外形卻激似人類,歷史上究竟出現哪些經典的機器人角色呢?

根據美國娛樂網站《Den of Geek》報導,盤點10大經典機器人角色,其中包括《星際大戰》 R2-D2和C-3PO、《2001太空漫遊》的哈爾9000都在榜上。 

 1.《2001太空漫遊》—有AI的主電腦哈爾9000(HAL 9000)

1968年上映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太空船上的人員包括大衛·鮑曼博士, 法蘭克·普爾,和一台先進且具有 人工智慧超智慧電腦HAL 9000來控制整艘太空船。 哈爾9000(HAL 9000)吧。 這部給全世界展示了人工智能是如何成為電影中的反面角色的。 同時,也預言著若是人工智慧強大到能像人類一樣思考,甚至能殺人時,失去控制的人工智慧會如何。

 2. 《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T-1000 

 T-1000限於其本身的金屬性,遇到液態氮等超低溫時,身體會被冷卻凝固而無法行動。冷卻凝固後恢復常溫的T-1000,其自身機能會發生混亂情形,使得當身體接觸到金屬物體時,接觸部分會不受控制的擬態成所接觸的金屬物體的外表,這導致了他冒充莎拉康納被約翰識破。 

 魔鬼終結者1000系列(Series 1000 Terminator)或簡稱T-1000,是《魔鬼終結者》系列中的虛構人形機器人角色,最初於《魔鬼終結者2》中作為反派,之後也在《魔鬼終結者2:3D版越空之戰》中登場作為次要的反派。

在FOX電視劇《魔鬼終結者之莎拉康納戰紀》劇中則有亞種機體T-1001。 主角莎拉康納拼命保護她的兒子約翰,免於終結者 T-1000 的殺害。新型的 T-1000 由液態金屬組成,能夠像變色龍一樣,隨意變換樣貌並變出金屬利器,也能夠模仿他人的樣貌及聲音,如同X戰警。 

 3. 動畫電影《鐵巨人》(The Iron Giant)- The Iron Giant 

 華納兄弟發行的動畫電影《鐵巨人》是在描述九歲的豪加斯休斯發現吃變電所的電線而被觸電的機器人。休斯把電關掉救了機器人後回家。

 4. 《星際大戰》(Star Wars)-R2-D2

 喬治盧卡斯所執導的《星際大戰》描述一位年輕人加入反抗軍,誓言不讓邪惡帝國侵占整個銀河系的故事。R2-D2正傳電影中由肯尼貝克扮演。R2-D2是少有的幾個出現於所有星際大戰電影的角色,機器人 R2D2 和 C-3PO,可說是電影的兩大重要角色。 機智勇敢的宇宙技工機械人R2-D2(Artoo-Detoo)。

是第一個官方公布會出現在 EPVII 的角色,也是唯一一個有出現過在7部電影中而外貌沒有變更過的角色,還是唯一一個不斷直接參與在天行者家族,在星戰故事中扮演重大關鍵歷史時刻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它曾多次在關鍵時刻拯救了眾主角的性命! 

 R2-D2 由 Industrial Automaton 公司於 EPIV 發生的 32 年前所生產,體內有很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它所說的機械人語,大部分生物都能聽得懂!

最初服務於佩咪艾米達拉(Padme Amidala)的皇家飛船中,因成功讓佩咪(Padme)等人逃脫而成功獲她重用,因而認識安納金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與C-3PO。 

 5.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Roy Batty 

 本片的主要反派羅伊貝提(Roy Batty),是一款軍事用途的戰鬥型人造人,擁有A級身體(超人級力量和耐力)與精神(天才級智力),是人造人反抗小團體的領袖。他非常聰明,行動迅速,擅長格鬥,也有能力產生豐富的感情,也許是所有逃亡人造人中最危險的一個。 

 6. 《變形金剛》(Transformers)-領袖柯博文(Optimus Prime) 

 《變形金剛》系列作品的虛構角色,是一位至尊級領導者,也是博派的最高指揮官,也是。 柯博文原本叫做奧萊恩派斯(Orion Pax),是一位在九百萬年前賽博創黃金時代的倉庫工人。他有一位叫做艾瑞兒(Ariel)的女友,與一位叫做戴恩(Dion)的好友。

 7. 《大都會》(Metropolis)-人造人瑪麗亞(False Maria)

 性感的機器人瑪麗亞,出現在德國大導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拍攝於1927年的科幻默片《大都會》裡,也是最早出現在大螢幕上的機器人形象之一。 她赤裸上身出現在舞台上,引發了街頭騷亂和鬥毆,但最終導致她毀滅的原因是觸犯了統治階層。瑪麗亞樹立了一個典範,影響日後出現在螢幕上的機器人。 

 8. 《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 - Edward
 Scissorhands 

 電影講述了一個名為愛德華的半成品人造人,他的雙手被剪刀所取代。他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古堡中,當被帶到文明社會後,與一個女孩子戀愛的愛情故事。 


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飾演了機器人T-800。 

 10. 星際大戰(Star Wars)- C-3PO 

 最會碎碎念的機器人C-3PO,他是R2D2的好伙伴,它是由一個69歲的英國真人演員Anthony Daniels演員穿著C-3PO的戲服,也是星際大戰第1集第1幕出現的第1個角色,對於歷代的星際大戰都有著重要意義。雖然他從未露過臉,但C-3PO可能是除了尤達之外,橫跨了六集星際大戰都出現的角色,而且也有出現在《原力覺醒》裡。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人類與智慧機械共處共生 靠大數據分析出你的情緒味道

張岑宇/綜合報導 

2018 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超機體」(trans-robotics),展覽將於 11 月 22 日至 12 月 1 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展出,「超機體」講述著人類連結人工智慧,透過協作機器擴張增強本身感知,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除了邀請國際重量級六組作品展出之外,更邀請了台灣六組藝術創作者以人類為範本,討論不同感知是如何達到擴張的可能性,進行全新創作,作品以六感分類,包含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心覺,藝術家透過與產、官、學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或失能,並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再現夢境,進行一場他人之夢的旅行 《視覺》 

趙品函的VR影像作品《第一個夢》談論視覺之主題,作品改編自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於1993年發表的小說《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內容講述1905年於瑞士專利局工作的愛因斯坦,在撰寫三篇重要論文期間所做的夢。

使用VR作為不同於以往的時空乘載載具,提供了有別於傳統影片的影格與單一視角的傳統敘事方式,利用VR造成觀者的生理錯覺,使觀者意識進入VR內容,透過物理世界對時空的專研,與文學筆下天馬行空的書寫,將觀眾的感官拉進愛因斯坦的夢中,使觀者如同體驗真實夢境般地在不同的時空狀態翱翔,透過全景紀錄與全景再現,人們如何試圖再現夢境,探討當你能夠進入另一人的夢中,是否我們可以透過VR進行一場他人之夢的旅行。 

流行歌以聽障者的感知解讀演繹,將呈現什麼樣貌?《聽覺》 

黃大旺的作品《逆向手語歌》,創作起源來自於近期內發生一起無聊青少年,以語音訊息灌爆聽障舞團臉書粉絲頁的事件,在網路上引起鄉民的群情激憤。受到這起事件的啟發,黃大旺企圖喚起大眾關注聽障人士,使用手語在社會上面臨的阻礙與問題,作品以手語揮舞時產生的聲響變成一種聽覺話語的表達,反轉手語表達上的主客關係,將流行歌直接從聽障者的立場去解讀演繹,將呈現什麼樣貌?

過去的手語歌,多半伴隨著大量的舞蹈動作,由於改編成手語歌的流行歌曲本身詞曲就已相當簡單,手語只是跟隨曲子的節奏表現歌詞,此作品則是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聽障協會合作,讓聽障者將「逆向手語歌」引用的歌詞轉換成手語,再依照歌詞長度將手語轉錄成長短不一的語音訊息。

觀者將看不到手語示範者的身體動作,並且無法單就視覺上的線索得知這些歌曲的名稱與旋律,在視覺上也只有語音訊息的圖像,參觀者戴上展場提供的耳機聆聽語音訊息,除了周遭的雜音以外,只能聽到手語過程中產生的拍打聲,在一片茫然和疑惑中,重新思考一般群眾對待聽障人士,在當下社會需要承擔之責任。 

探索視覺之外的藝術體驗可能性《觸覺》 

胡縉祥及蔡秉樺的互動體驗裝置作品《Upload not Complete》與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合作,探索視覺之外的科技藝術體驗可能性。

作品文本取自於團隊2017年新媒體跨域展演《CyberCube》–人的意識上傳至數位空間之過程,此階段人的意識已融合於數位空間,意即人可感知數位空間中的所有虛擬物件,當民眾進入這個混合虛擬的實體空間,透過風力裝置及觸覺穿戴設備來體驗與感知作品,藉由此種觸覺互動體驗形式,重塑民眾過往對於科技藝術之認知,同時也開啟視障者對於藝術美學新的想像,「當視覺感知已經失去的狀態,人們是否還能透過風、聲響、振動等觸感與音感,來認知身處的空間?」

體驗者用非視覺感官感受媒體藝術,創造一個電腦能夠完整知道體驗者在空間中位置的數位空間,讓體驗者去聽、感受振動,來認知空間。 

運用大數據分析出屬於你的情緒味道?《嗅覺》 

曾鈺涓和林豪鏘的作品《你今天的味道是?》談論嗅覺之主題,與香料香水實驗室合作,用〈珍的日記〉作為分析文本。文本來自於每日固定時間,程式自動搜尋以Jane為名的帳號的Twitter文字,將其節錄並集結,分析其關鍵字,透過程式運算所產生的情緒定義,所創造出專屬的情緒味道,思考象徵情感浪漫的氣味,透過程式運算所產生的情緒定義,並進而產生的實體氣味標散於實體空間,是否仍具有其獨特魅力?由這個分析社群網路之行為所共創產生的味道,談論網路時代資訊的多變性、虛幻性與不確定性。 

跟機器人討論並共同創作繪畫,會創造出什麼意外?《心覺》 

陳依純的作品《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談論隱形的第六感心覺,與《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共同合作,運用高階機器人,與其共同討論如何創作一幅繪畫,在對話的過程中找尋機器運算的隨機與不穩定性,經過精密與細膩之往返回應,在畫圖的過程中,也同時正在與機器人進行一場藝術認知的圖靈測試,思考人工智慧與人之間的距離。 

這件作品是要向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之經典作品致敬,藝術家首先跟機器人解釋甚麼是繪畫,再透過高智慧機器人的反饋,訴說甚麼是繪畫,如果能一起創作一件作品,它想要畫的是什麼?而藝術家想畫的是什麼?藉由討論,再將畫作產生。當然也許會有許多意外的插曲,但那些插曲的空間可能也會產生更多火花。在彼此的對話中試圖去尋找一種對話空間,讓藝術家能夠藉由對話去重新思考繪畫,而再次產生新的繪畫方式。 

我們冀望未來的科技更加智慧便捷,卻不斷將高端科技使用在軍事武力,我們是否能跟機器人討論繪畫和哲學?又如何在未來的世界,達到人和機器人共處共創?而不是討論誰取代了誰,誰又必須將誰毀滅的恐怖幻境。 

你品嚐的是味道,還是影像和文字?《味覺》 

許惠晴的作品《失•語》談論味覺之主題,以行為藝術的表現讓口腔反覆咀嚼與噴射的動作,勾連出發話者本身亦在群體中吸收既定的價值體系,將這片段式的「腹語」灌輸於外,鏡頭上捕捉到舌燦蓮花下話語的繽紛風景,好似由盒子裡狂奔而出的喃喃片語,化為作品的景觀之一,藉由身體展演與藝術家自我的現身獨白,擴充觀者之影像觀看經驗,除了成為美學思維的沉思,更傳遞濃厚的精神性身體概念。 

人的嘴是一個複合功能之器官,掌握「吃」之外也用來「發出聲音」產生出語言,因此作品討論吃與出聲兩者之間矛盾的那一刻,這個矛盾也與味道轉化成視覺文字息息相關,如資訊時代人們在社群網站打卡拍美食之行為,味道已經不是重點,反而文字照片才證明了這個味道的好壞。言語之於人蘊含著強大力量,教育藉由言語手段作為教化者行為蛻變的催化劑,人類以言語傳遞訊息,話語便是思想的延伸,那延伸有著精神性的介入、影響、改變等行跡,等同隱喻著一種攻擊性的行為。 

六組藝術作品 思考下一階段人與機械之間的關係 

六組藝術作品關心的主題與媒材皆不同,但都是思考下一階段人與機械之間的關係,而藝術家也扮演著智慧機器與社會之間的節點,讓智慧機械用軟性的方式與社會接觸,使目前人工智慧尚未成熟的當下,先一步思考人類將面臨的問題,也假設了我們將面對並非賽柏格(cyborg)使人體改造成超人之未來,而是人類將與智慧機械共處共生,產生感官身體的科技延伸,是此次展覽《超機體Trans-robotics》需要探討的核心。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 Trans-robotics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魯迅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策展人

羅禾淋 He-lin Luo

活動資訊

2018.11.22 (四) - 2018.12.01 (六) 10:00-18:00免費入場

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