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藝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藝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驚魂記】v.s.吳俊輝【洗澡狂】 心得



驚魂記
上課第一週便觀賞了劇情片的經典電影驚魂記,經由老師上課後的講解知道了
l   希區考克所拍攝的電影必有金髮美女必犯罪
l   例如希區考克所拍攝後窗女主角麗絲凱莉
l   女主角電影尚未開場一半即死,在影史上來說可以說非常少見
l   女主角不斷被罪惡所糾纏
l   逃避社會關係,所以偷了前遠走他鄉
l   偷錢逃避現實卻剛好在外遇到同樣是逃避的孤獨靈魂
l   兩人被不同的罪惡感所糾纏
l   寫假名字,最後ㄧ個男人問女主角則是用真名字
l   敘事電影特有高潮期待 劇情片的最高潮
l   浴室謀殺案這段最具張力
l   美國人最害怕死亡的罪惡
l   因為旅館對美國人很重要 在鄉鎮之間這是唯一可以住宿的地方
l   在浴室洗澡洗滌洗滌疲勞同時也洗去罪惡感
l   仍用最血腥的畫面處理結局
l   迷魂記雙重角色從高塔墜落
l   主流電影 女性角色扮演強大功能性
l   罪惡情感與有婦之夫的愛情



本人生平第一次看驚魂記大概是高中,而且看的還是彩色版本的驚魂記而非希區考克所拍攝的版本,那時候只是從電視台隨手亂轉,衝著是安海契主演的女主角所以停下來看,停下後發現欲罷不能逢迴路轉的劇情讓人不自覺被劇情吸引跟著往下走,後來到學校與電影同好的朋友們討論,才得知原來世界上還有黑白版的正宗驚魂記,才知道原來彩色版本的驚魂記都是抄襲,根據朋友的說法是抄襲,但是上完本課後聽完老師講解,原來是導演想要向希區考克致敬,讓現代或是後代人們可以讓這樣經典故事流傳下去,姑且不論抄襲還是致敬,好電影總讓人愛不釋手一看在看,至於抄襲與否似乎變的不是那麼重要了,所以在彩色版本的驚魂記裡頭,所有場景完全一樣,只是從黑白變成彩色版本,不同之處,安海契飾演的女主角在房間所穿的內衣顏色是綠色,顏色飽和在影片上看來妖氣沖天,根據老師的說法是邪惡的象徵,我也不免聯想到中國民間故事青蛇與白蛇的青蛇那樣的象徵意義,沒想到看似和平的綠色在此電影中竟然有完全不同相反的意義,真是太令我意外了!

迷魂記和意亂情迷
畫面雙重對稱並且用幾分鐘的時間迅速撥完整部電影,配上強烈濃厚迷幻的電子音樂,讓人進入另一場聲光饗宴。

史坦布拉克基Stan Brakhage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


老師上課放映的這部片子,剛好去年在劉永皓教授的實驗片看過了,這部片剛好在去年的女性影展有放映過,但是是被歸類在瑪雅黛倫專題的紀錄片裡頭,那時候其實還不是很清楚這部片究竟導演是誰,那時候在觀賞的時候只知道黑白片中國武術的部份是瑪雅戴倫本人拍攝的,直到上課後觀賞這部片才知道原來是被獨立出來的,史坦布拉克基Stan Brakhage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 ,這部片大致上都是在歌頌瑪雅黛倫,讚揚瑪雅黛倫佔了大部分的內容,瑪雅黛倫對後人實驗電影的影響,以及如何跨越語言和種族障礙到海地生存,並且相處和樂融融,當然我們不難從影片看出眾人對於瑪雅黛倫的愛戴,海地當地的人們談到對於瑪雅黛倫的印象,彷彿女神在現,以及瑪雅黛倫的週遭曾接觸過的人們,而我們也從這些人的口述拼湊瑪雅精采而又傳奇的一生!



洗澡狂
這部實驗電影給予我本身很大的衝擊,重新解構了希區考克 驚魂記的經典場景,讓這部影像像是以單格為單位,其實在觀看的同時也順便考驗了我的忍耐力,尤其在知道背後的製作過程,覺得更是有趣,一開始本來以為是用什麼剪接軟體重新匯入在運用特效或是調時間重新製造而成的短片,沒想到竟然是用動畫平台一張一張照片拍攝而成的單格照片,老師上課傳閱一疊厚厚的照片,我仔細看了這照片發現,好像是前面幾張有一張有老師的臉倒映在螢幕上的畫面,老師的臉剛好投射在驚魂記女主角的後背還是肩膀的部位,那時未聽老師解釋後面的製作過程,還以為是靈異畫面,這張照片事實證老師所言不假,果然真的是從螢幕上翻拍下來的,之前在劉永皓教授的實驗片製作課程,我也曾經使用此方法翻拍因為水門案而聞名的電影《深喉嚨》,不過不是翻拍成照片,而是翻拍成一段小影片,那時候還不知道能用此方式,剛好在開學前個暑假的時候有機會到雲科大數位媒體中心參加海外菁英培訓營,營隊課程剛好需要畫到手繪動畫,能夠有機會接觸到老師所說的動畫平台,在動畫平台擺上畫好的手繪動畫
機在利用數位攝影機單張拍攝後再用軟體,讓影像動起來,調整每格跑起來的速率,老師的製作過程類似,因為之前在世新都沒有見識到此器材,上課完後經由老師講解,忽然有種能夠學以致用的感覺,有了這堂課經驗後,之後再製作實驗片的時候更能運用此技巧,以連續與不連續、定位與不定位、完整畫面與局部放大、前進與後退、重組、停格及影像缺席各種方式來製作。

這是一部以動畫形式拍攝卻反動畫的實驗影片,重新界讀了電影的意義,驚魂記浴室謀殺案前面的鏡頭,沒有想到謀殺的前夕竟然能夠重新被解構成洗澡狂的意思,顛覆劇情片中連續而完整的戲劇結構,進而顛覆原有的文本,讓觀影的我們有了全新的感受與體驗!

【羅倫佐的油】心得

看完此部片後,對於片中劇情為之動容,深深的可以體會「天下父母心」這樣的感受,全天下的父母當然都希望子女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樂成長,而這樣看似簡單的期望,對於片中的奧登夫婦卻是一種奢求。當然,他們從不放棄希望這點也是令人感到欽佩的,他們為了羅倫佐,鑽研完全不熟悉的醫學領域,焚膏繼晷,在圖書館鑽研資料,甚至與醫學研究的教授積極討論,希望能拯救羅倫佐。片中可以看到父親瘋狂研究的景象,甚至之後好不容易研究出一個新的假說,但仍無法得到學會的合法授權,即使面對否決,他們仍不氣餒的尋求社會支助,甚至是抵押房子籌錢自行籌辦醫學研討會,主動聯繫生化學家、藥廠,甚至發動基金會裡的家長團體,不時給醫師團體施加壓力,促其加快研究腳步。


羅倫佐的母親更是不分晝夜,不吃不喝的守在羅倫佐的身旁,「為母則強」在這裡可以說昰一覽無疑,除了身體上的照顧外,他也說故事給他聽,甚至因為為了照顧羅倫佐思想上的教育,而因此開除了多名護士,他給羅倫佐的愛,是無私的奉獻,全方面的照料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靈上。


有趣的昰,影片中也提出了相反立場的父母,就是完全遵照醫生指示來照顧ALD患者的父母和奧登夫婦做個對照,這對家庭的父母的出現給予我很大的衝擊當我們一致認為為了要幫助孩子爭口氣活下去,但或許也許孩子們希望早點脫離這樣痛苦的日子也說不定,或許從某些角度看,父母才是最自私的也說不定,將來如果有當父母的ㄧ天,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夠遵照自己的意思選擇自己的生存,而不是單方面的希望他留著,卻活的苟延殘喘,痛苦萬分。

雖然現在還沒有擔任父母的角色,但是試著模擬父母的心情應該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捨不得孩子離開自己,卻也不希望孩子深受病痛折磨的活在世界上,而影片中醫生也提到羅倫佐堅強的毅力,醫生也說如果換作別的孩子可能撐不了這麼久,不知道羅倫佐是如何忍受如此強大的折磨,在羅倫佐身上可以看到強大的生命力,他非常的勇敢面對這ㄧ切,絲毫不放棄,羅倫佐雖然躺在病床上,但他ㄧ定也感受到父母不顧一切替自己的生命而奔波操勞,將所有的愛與希望都投注在他的身上,哪怕是不能聽不能看不能說,無法溝通,這樣的寄託或許也是羅倫佐能繼續活下來的原因之ㄧ。



有了絕症孩子的父母,很多時候面臨的將不單單只是孩子身體上的問題,還有可能因為雙方壓力太大而導致婚姻上的破裂,身心想必備受煎熬,就像羅倫佐的父親可以說後來是有點神經質的瘋狂透入醫學研究中,而他的媽媽也替他按摩身體,忙到都忘了顧到自己的身體,影片中也提到他的爸爸對媽媽說,很有可能我們的投入不是幫助到自己的孩子而是別的孩子,然後一同痛哭失聲,那時候的感覺其實是很無奈的,即使有了這麼多新的進展,卻很有可能對自己的孩子沒什麼幫助,那時候會覺得造化弄人那樣的感覺吧!

所幸,羅倫佐非常爭氣的有了很大的起色,最後在他父母的努力奮鬥之下,他也才能漸漸的回復健康,這正是因奮鬥付出努力而成功的最佳佐證。也讓我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們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和奮鬥,相信老天爺總有一天會看到我们的努力的。

【追殺比爾】與【後現代電影】的評析


電影的演變:從古典電影到現代電影,再到「後現代電影」。

l  後現代主義介紹
「後現代主義」就是一種反文化

l  後現代主義目的
是要「通過對人的感覺方式」的革命,面對社會結構的本身再加以改革。「後現代電影」對傳統電影而言,它既是終結,又是開端。


「後現代電影」解構了以往掩蓋在偽善修飾下的歷史謊言,「後現代電影」所提供的影像世界,更使我們「真實與虛擬」、「歷史與假說」相互混淆,讓其中的界線變的非常模糊,觀眾可各取所需。

百年來,電影在聲光影像裏所製造的真實的「假象」;但是它又提供了一個用高科技創造的新謊言--以科幻的模式表達人類現存的困境以及對未來的憂慮。


「追殺比爾」就是一部「後現代電影」。它以視覺、聽覺的震撼,替代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其實這也是「後現代電影」的標誌之一),「後現代電影」拓展了電影語言的可能性,改變了人們的視、聽習慣。

        導演昆丁藉由「後現代電影」藝術的拼貼手法,融合各種本來低俗、粗糙、不協調、分屬不同領域的元素,這其中包含了以動作片、冒險片、美國西部片、香港武打片、日本武士片、義大利鏢客片為大宗。
他在大量吸收、消化、反芻之後,架構出前所未見的電影形式,讓人跳脫窠臼,一新耳目!例如在影片一開頭就出現了「邵氏電影公司」的Logo,簡直使人既驚訝,又匪夷所思。

l   色彩美學
最後一場在雪地的對決,鄔瑪和劉玉玲在靜極了的雪地裏--靜得連泉水流淌的聲音都清晰可聞;鄔瑪穿著李小龍在「死亡遊戲」中所穿的黃色緊身運動服,決鬥後的血柱噴湧;雪白、鮮黃、艷紅--強烈的對比,造成血腥的震撼。

l   暴力美學
「追殺比爾」把影片的暴力美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影片中用了無數的血漿,來製造殺伐的場景。昆丁指出:港片裏的血,不會迸濺開;日片裏的血會濺得天花板上都是。昆丁不想美化暴力、血腥,但是要把父母被殺時的血,滴在童星的臉上,仍是有所不忍,所以改採動畫的方式。這一段動畫由日本頂尖的動畫公司Production I.G製作,完全不影響影片的整體性,甚至還有相得益彰之效。


l  商業與藝術的結合
「後現代電影」打破了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間的隔閡,電影不再擔負教化大眾的義務,它只是一種娛樂。然而電影的本身,多層次地反映了不同層次的主題,所以人們在其中可以各取所愛、各有所得。

昆丁在「追殺比爾」裏,打破時空的邏輯,亦徹底打破「類型電影」的規則。這就是「後現代電影」所謂的「每種電影都有存在的理由,每種聲音都有表達的權利」吧!

2007女性影展開幕片導演【托瑪坦姬】專題介紹

天使再現與女性主義介紹

這是女性影展的開幕片,而我則是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看的,此片導演有親臨現場,在此四部短片放映完畢後,台灣的民眾可以與直接導演提問討論。

l   第一部20世紀安魂曲

   透過天使的影像以及戰爭短片結合,交織成ㄧ幅和平與暴力間衝突的戲劇張力,其中現場有民眾發問,為何是裸身矇眼天使,即是為了保護病人的隱私權,導演提到裸身矇眼天使照片的由來,是來自於克洛納利斯醫師檔案裡的一張百年前雌雄同體的醫學照片,發展出了天使的概念,此概念連結了宇宙星體學、雙性別、內在與外在的世界、人與非生物的概念。

   雌雄同體再這強調性別對立二元論的社會下,成了無法被歸類的人種,因為他們既非男非女,同時擁有雙重性徵,造物者的確是將這樣的人物生存在這世界上,好似神話裡那些美麗的傳說,俯視人間卻又來回於人間,因此而有了天使這樣的概念,擁有迥異之趨的天使具多重身份,畫面自始至終天使的照片成為背景,從未消失,好像旁觀者更像目擊者見證人類的罪行,又像受害者矇眼等待槍斃那種瀕臨死亡的感覺,甚至是審判者,宛如上帝之眼的檢視,將人類殘酷的罪行一一呈現,遮蔽了雙眼,這靈魂之窗是否還能再度檢視自己的靈魂,是否意味者我們應該用心好好感受,重新檢視自己靈魂的完整性,殘酷性,包容性。此部片像是反戰的宣示,更似輓歌,以哀悼之名,行控訴人性殘酷之實。



導演Thomadaki托瑪坦姬 也在現場放映幻燈片,展示了ㄧ些天使再現(Angel  cycle)照片本來的原貌,利用各式影音媒體焊接與大攻略,包含了資訊圖像、動畫、攝影、動畫、幻燈片透影、照片紙雕、不同規格化底片的影片、數位錄像。

以及在法國曾展覽過內部設置博物館的裝置情形,利用重複、燈光,甚至是泳池裡面水光的折射,將此張擁有雙性特徵的照片呈現出多種面貌。


此導演認為自己是非主流藝術家,同時也是個裝置藝術家,因此強調環境上的裝置對於作品呈現的重要性,他透過很多素材來呈現,像是重複的電視機、荒廢的泳池、街道、鏡子,各種燈光光影的折射,將作品交織成ㄧ副美麗又炫爛的藝術品。

l   第二部個人宣言
垂直捲軸的手部特寫,充滿著感情的手指不斷的在天使的身上往下延伸撫摸好似超級瑪莉只能往前進的單獨二維空間,如此的簡單純粹,更加深刻表達對於此身軀的探索,撫摸裡充滿著疑惑,似乎在找尋些什麼……..

l   第三部脈衝星

此片導演將跨性別軀體與天文星系加以結合,當中將瑪麗亞陶醉的肢體表演透露出一種迷幻之感,而其配樂也呈現電音的感覺,讓人身置迷亂之感,陶醉悠游於銀河系,彷彿觀看的我們也成為星體之ㄧ,爆炸性光點的呈現,更有炫爛之感,叫人好不迷惑!!!電音舞蹈散發著傷痛般的衝擊,光點爆炸於我心,奪目卻又傷痛
,黑白的身影看不清五官,透露出對於肢體的誠實,沒有雜質,只單純濃烈傳遞舞蹈的情感。

l   第四部類星體

  此部片有著眼睛大量的特寫且不斷重複的畫面,背景又繁星點點各種星體的繁雜,大量的重複,使我看到最後真的有暈眩之感出現,現場就有觀眾對導演提問,此部片的眼睛大量重複,是否與第一部片20世紀安魂曲裡頭的矇眼天使有什麼相關意涵,本部片 大量的運用眼睛特寫,眼神之中的迷惘,讓人有諸多聯想,和第一部片矇眼相較之下,本片大咧咧的擺在畫面中,宛如觀看者我們的ㄧ舉ㄧ動,反而更加令人難以捉摸和猜透,比起第一部片更讓人覺得無所適從,第一部片矇眼會勾起人更多的好奇心以及窺探的欲望,以及各種揣測導演的心態和動機,但此部片直視的眼神,在眼球裡看到各種星像變化,彷彿帶領我們走近異次元空間裡,分不清真實虛幻之間

【玫瑰少年】影評

       本片片頭一開始第一幕即呈現三種家庭的不同的風貌,三種夫妻的不同互動模式,主角律多的父母熱情奔放,有愛意則直接表達毫不扭捏,不像有曖昧同班男孩關係傑荷的父母表現愛意的方式是極其含蓄而內斂的,這樣的序曲位於往後片中的後續發展埋下了伏筆,喬遷之喜的鄰居派對上,主角的兄弟姐妹們依序陸續登場,最後豋場的老么,以公主之姿裝扮豋場引起全場為之驚豔,而媽媽消失的紅色高跟鞋謎底也在此揭曉,原來是因為七歲的律多為了此次豋場,不僅偷了姊姊的公主服裝還偷了媽媽的紅色高跟鞋,這樣的裝扮替這個家庭和社區的關係掀起一震驚濤駭浪。

                         
    一開始即明白的告訴大家律多這個七歲的小男孩,從小就喜歡穿女裝,打扮成女孩的樣子,也覺得自己是個女孩,對他而言,當個女孩是正常的,甚至他連帶去學校的珍藏品也是女生常玩的玩偶,而不是班上其他男孩玩的電動玩具、卡車較陽剛的玩具,而班上名叫傑荷的男孩從卡車裡拿出了律多那天派對上掉下遺失的耳環,和主角律多男孩關係就此展開,耳環就像是月下老人的紅線展開一段情緣,傑荷本來要環給律多耳環,但律多卻叫她好好留著,反正媽媽也以為耳環已經不見了,看到此段畫面,純粹沒有雜質只有童貞的友誼,內心有種無線純真美好的感覺,律多說他長大後要當他的新娘,雖然這個心願因為男孩父母的緣故被迫與律多分離,但那樣短暫的相遇更顯可貴之處。


 

   片中利用電視劇想像的空間來呈現難還心中的渴望世界,那就像是男孩心中的桃花源,純真歡樂,不像現實中的大人世界如此複雜,主角律多純真的認為是上帝少給了他X染色體,而給了他Y染色體,因此腦中單純的覺得只要拿到X染色體就可以變成女生,而他也認為依竊有關女孩子的行為都會發生在自己的生活裡,這樣在真實生活中,律多甚至學女孩子坐馬桶排尿,而腹部偶爾疼痛就以為是經痛的症狀,他的異常行為導致校方以「會影響學校風氣」為由,而將他勒令退學,父親也被公司解僱,單純想當女生的心願,卻被大人解讀成一種病態、脫軌的行為,亟需接受矯治,律多甚至被送去了看心理醫生,甚至連一開始不反對的律多留長髮的媽媽情緒也開始失控崩潰,忍痛減去兒子的長髮,甚至因為受不了鄰居壓力被迫搬家,搬家之後的律多結識了男孩子氣克莉絲,律多在非自願的強況下再度穿上女裝,媽媽憤怒的責備律多,這與之前始終支持律多媽媽的形象有了大逆轉,而一開始持反對立場的爸爸,在失業之後也開始在家一邊做家事一邊哼著兒子所喜愛電視劇的主題曲,父母兩人都因為律多而有所轉變,而一路走來始終支持律多的奶奶,是律多最大的精神支柱。


    律多這樣的角色卻確實實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而大人們往往感受到極度的壓力,卻是來自社會上其他人的觀點 或是道德規範,其實往往小孩子單純的希望並沒有那樣的複雜,有些時候往往只是大人的過度解讀,而片尾律多也說他之後不會再穿女裝了,不知道是真心的不想再穿了,還是只是未來不想在受到任何的壓力而壓抑了穿女裝的愛好!?我們衷心的期望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不管擁有什麼樣的嗜好,在不影響他人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的。

【我的心理只有妳沒有他】 觀影心得

本片一開始第一幕男主角有著美麗的妻子,走到哪人人都稱羨漂亮的妻子,但是他卻在外捻花忍草,一開始即就建構出父權體制下傳統大男人的心態,不容許自己的妻子外遇,但是自己卻秉持著只要不被抓到即可在外偷腥的心態,這樣的狀況多多少少反映了自古以來男人覺得可以掌控妻子的權利,完完全全想佔有妻子的一切,行動、情慾….等,是傳統大男人霸權的心態。
     

故事的導火線起因於瑪莉歐因為車子拋錨的緣故需借用電話求救,來到美麗妻子的家,這裡瑪莉歐(也就是導演)豋場的造型,鏡頭故意由下往上帶,先是帶到擁腫的身形,最後才帶到臉部特寫,微胖的身材帶著帽子和墨鏡,雌雄莫辨,家裡的小孩也對這樣裝扮的客人發出嘲笑的話語,不留情面的直接點破髒髒的先生,加上他是個卡車司機,卡車司機的造型在社會上第一刻板印象都是男人,給人陽剛形象的感覺,粗礦豪邁的造型跟以往同志片走美型路線強調,兩個女生的愛戀有很大的反差效果出現。



一開使本來抱持著可能是壓抑的同志片,在此忽然碰撞出奇妙趣味的感受,這樣的丑角造型本來以為是串場的腳色,沒想到一路串場到尾,直到後來高潮迭起經過許多轉折後才發現原來她才是主角,我覺得主角在此可以說昰想盡齊人之福,看完電影後才知道原來是導演,內心立刻有種「難怪!」的感覺出現,
這樣的片顛覆了以往看同志片的觀點,本片反而比較多著墨在角色的轉變,本來是異性戀的妻子不自覺身受瑪莉歐的吸引,進而相戀搬進家裡住,而丈夫也是個非常微妙的角色,顛覆以往大男人的行為表現,雖然一開使確實無法接受妻子外遇對象是個女生的事實,但是最後居然可以與瑪莉歐共享妻子,可以平均輪流三天共享妻子,這顛覆了以往大男人發現妻子有外遇立刻分居或是離婚或是強迫妻子霸道的行為,甚至最後結局的部份,導演天外飛來一筆,刻意安排丈夫與男房客若有似無,暗潮洶湧的情感,不知道是否為丈夫將來出櫃埋下伏筆。


此外瑪莉歐除了是個女同性戀者之外,中間也短暫了跟了一位變裝癖的男生在一起,雖然本片並未多著墨此變裝癖角色,從這不難可以看出本片的複雜及多元性,這部片讓我有了一些省思,女拉子裡面有分T和婆的角色甚至還有不分的角色,T和婆會不會其實只是複製異性戀的角色扮演呢?一定要分成二元對立的模式,不分其實也是一種分類,也就是非二元對立的模式,這個世界絕不單單只有二元對立和非二元對立模式那樣的簡單,這個世界總是及於把大家分門別類對號入座,貼上標籤後,人們好像掌握了什麼而感到一種安全感,因為人們對於未知的事情會感到害怕,混沌未明的狀態令人不安,其實我们大可不必如此。        還有一點就是瑪莉歐與丈夫談條件即是他擁有孩子即會離開這個家庭,這一幕我也非常的驚訝!!!因為


第一、
  
如果是女同性戀想生小孩的話不一定需要與男人直接發生性行為才可以懷孕,只需要精子銀行裡頭的精子和健康的卵巢子宮受孕就夠了,依照在下個人小小的觀點,瑪莉歐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常識,或許這是他採取的一種反撲手段,而且丈夫事後和妻子攤牌時,用被強暴的字眼,來形容當時發生的狀態,這個異性戀大男人的轉變,從一開始的強勢霸權到最後轉變成接受寬容。


第二、

瑪莉歐與丈夫生下的小孩 ,該如何稱呼誰是爸爸媽媽?? 三人共組成的家庭,他有兩個爸爸一個媽媽?還是兩個媽媽一個爸爸?身分證上配偶欄該如何填??同志所領養或生產的小孩,背後往往牽扯到了是整個社會制度的問題,法律上的問題還是道德上的問題都包含在內,這也不難想像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反對同志,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混亂違反自然的狀態,說不定有的時候人們不敢面對或是想像解決贊成同志婚姻合法生子之後所衍生的問題,先持反對的立場目的,很可能就是需要維持現在安穩規律合乎秩序的狀態。再者如果我們真的合法化,那麼我們人類也可以不需要藉由性行為無性生殖,一切仰賴高科技的發明創造生命?扮演上帝的角色,另外,隱瞞生父生母的真實身分,會衍生的問題例如;有人大量捐贈精子,即會發生近親通婚而導致 基因突變的事情發生,這樣的狀況也是很有可能會出現的。


跨性別的議題,同志有時也希望和異性戀家庭有自己基因的小孩,如果不要牽扯到繁衍後代子孫的話,事情會單純許多,如果真的想要有孩子的話可以去領養孩子阿,這個世界孤兒、無父無母的小孩還不少,或許可以分享愛給那些正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本部片給予我很大的反思,不管是同性戀者異性戀者雙性戀自戀者變裝癖者戀童癖者什麼戀者都好,只要人與人們彼此相愛,想要成為什麼都可以,其實大家共同都是人類的身分,實在沒有必要為了被貼上什麼標籤名稱或是分門別類而去扮演如何的角色,人們所要做的就是扮演好自己就夠了,基於大家同樣身為人類的立場,我們相互尊重,擁有更大的包容心包容各類的人,人類們能彼此減少傷害就盡量傷害吧!我們的生命脆弱的就像上帝手中的一隻螞蟻,隨時會因為天災人禍而滅亡,我們所能把握即是在短暫的人生裡去珍惜所有那些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刻。

奇士勞斯基的【三色】系列 藍白紅三部曲 影評



觀看完奇士勞斯基的【三色】系列藍白紅三部曲,實在很難不成為奇士勞斯基的信徒,除了導演本身呈現攝影手法的流暢外,能夠深刻呈現人性情感關懷的深刻,以及所有感性的部份,是我最佩服的地方,導演運用細膩的方式呈現人性最敏感最脆弱之處處理的恰如其分。





藍色情挑



藍色的主題是博愛,女主角在遭逢車禍喪夫喪子之痛,試圖選擇自殺,但是並未成功,於是他決定離開傷心地,他選擇了逃避,壓抑自己的生活,誠如老師上課時所說他拋開了本來屬於雅痞的中產階級生活,那樣優渥而安逸的生活,轉而搬到了一座較普通的小公寓裡,過著比較入世的生活,也因此認識了靠脫衣舞工作維生的女子,與之前的優渥生活截然不同,在閱讀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此書中,奇士勞斯基本人提到如果過的是舒適的生活,對人性部會有深刻的體會,唯有經歷過苦難,忍耐所有的折磨,對於他人才會有較多的關懷,用同理心體會他人的痛楚,覺得奇士勞斯基這番話真的很有道理,他將自己的信念也實踐運用在自己的電影。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螢幕上所有的東西幾乎都是藍色的,是因為這部電影有運用濾光鏡,導致我觀賞的時候一直覺得自己籠罩在巨大的抑鬱氛圍,比方說游泳池,藍色的棒棒糖,以及貫穿全場的藍色琉璃燈,這些藍色的物體都是被隱藏在畫面之內,可能是因為本身就已經使用藍色濾鏡的關係,所以這些物品和藍色濾鏡下呈現出來的氛圍融為一體


根據我的觀察發現女主角茱莉在大部分的時候幾乎都是沒有笑容的,有笑容出現之處卻往往也讓人分不清楚究竟是在哭還是在笑,本部片有出現女主角茱莉笑的片段,是茱麗因為只有孩童重述丈夫死錢講的那個笑話笑過,還有茱莉認為所有的財產根沾滿記憶的東西它都不要了會被刺傷,以及他決定把所有財產物品都轉換成最沒個性的東西:存款,茱莉律師詢問為什麼要這樣做,茱莉笑著說不可以

白色情迷

相較於藍色情挑整部戲的哀傷與沉重,白色情迷這部片更像是輕鬆愉快的喜劇,卻又蘊含深刻的主題。白色的佈景大多以自然風格為主,例如雪景、白色婚紗、女主角的大腿白,當然還有畫面的留白轉場部分,再使用此功能的時候很像是在作夢一樣。

白色的主題是平等,在【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導演本身在該書中提到:我不認為有那個人真的想平等,每個人都想「更平等」,非常認同奇士勞斯基這段話,這個世界上只有存在不平等才會是真正的平等,當然也只有身處在不平等情況才會設法讓自己與他人「更平等」,所謂的平等其實就是強化了不平等霸了,失意的男主角卡洛回到祖國波蘭後,過的是平等的生活比方像片中男主角卡洛遭遇了妻子外遇的被判,沒有了工作感情方面也失利,因為遭遇了種種不平等的對待,所以他設法讓自己看起來更平等,於是他採取了報復手段,一連串精心的策劃,他要擺脫之前所遭遇的不合理待遇


紅色情深

這部片用了比較多具體的物體來呼應這個主題,比如女主角抱著男友的紅外套,紅色的車子、女主角吹泡泡糖紅色的廣告背景,這些具體的紅色物體是被突顯,跳出螢幕來,而這些紅色是一點一點累積成一大片的紅色,導演並沒有像
藍色情挑一樣使用濾鏡的功能,這部片並未用紅色濾鏡,除了這點和【藍】片不同外,【藍】片出現藍色的物體大多是屬於裝飾性質的成分




畫外音的運用

若非老師的提醒,沒想到奇士勞斯基和楊德昌一樣都喜歡使用畫外音,這個小細節是平常不會發現到的,例如女主角在還外進到老法官的聲音時聽到雜音,有預兆的效果,以及拍口香糖吹泡泡廣告時背景聲音是船的鳴笛聲,代表想著不愉快的事情,可能在先前這段戲碼案是後來可能會發生船難,這也是奇士勞斯基愛用的預兆的能力,此部片和雙面薇若妮卡有異曲同工之妙,預知感應恰巧女主角也是同一人。

奧古斯都和老法官宛若有著相同的命運,因為掉落的

三色音樂方面配樂和主角的情境有互相配合
藍:情感濃厚的配樂
白:有揶揄效果的配樂
紅:波麗露反覆不斷的音樂


每部片運用不同的交通
陸:車子
空:飛機載運
海洋:開頭淺入海底的電纜、片尾的船難
在每部片都建立了新關係
女主角茱莉和從事脫衣行業的女子
男主角卡洛與波蘭想自殺的有錢人
女主角與老法官

2007女性影展焦點導演單元─【快樂之家 破碎之境】 影評

本片一開始有兩段故事平行發展,主軸是描寫一群不同理由暫時在一起的妓女們,在號稱「快樂之家」的現代妓院裡的生活,她們的行為、思想與背後讓人心酸的故事。另ㄧ個支線的發展,片頭一開始即製造懸疑點,在戲裡安排了一名沒由來的男性變態殺人狂與之對照,在整部戲裡我們跟著她們經歷了一切,最後有個非常勁爆的發展與結局,而最終離開並說永不回頭的兩名女主角,之間發展出的革命情感,更像是本片發行年1985年時,導演向主流社會與價值觀提出無言但卻不沉默的宣言。

角色分析

本部片唯一的男主角,相當懂得操弄人心不難發現它是支線發展的主要角色,角色性格一開始的建立,在家庭是個比較沉默的人,妻子會幫她準備好餐具,平常上班場所桌子排列也是中規中矩,服裝也偏向中規中矩,符合現在主流社會所該具備的條件,中產階級,有工作有家庭有妻子,看似好好先生,實際上卻是個喪心病狂私底下已虐待女人為樂的狠角色,雖然這只是影片,但是現實社會中很有可能也存在這樣的角色,平常過著中規中矩,私底下卻有不為人知的一面,隱性行為不容易看出,當然也有可能是平常在生活中對妻子施以家暴的人也會幹下這種事情,清潔婦習以為常,代表此種事情常常發生在快樂之家,快樂之家的娼妓們生命安全沒辦法受到保障,人權也無法獲的妥善照顧,當這些妓女們如果遭受到顧客或是男人們的欺壓,例如片中的末段一名娼妓被男顧客刺傷復部,大量出血,兇手只是呆呆的坐在地上,宣洩他的情緒與壓力或是在其他地方所遭遇到的不滿,但是承受後果和受到傷害的卻是女性。


這樣的情形不分國族年代,至今仍存在著,像是台灣之前日日春董事長投河自盡,這當中也多少訴不盡的悲苦,我們或許可以藉由這樣的影片或是像台灣娼妓紀錄片林靖傑導演所拍攝的《 口麥 木目 害》,為了討生活不盡要躲警察,更有可能要面臨嫖客吃完不付帳,嘴巴擦乾淨拍拍屁股就走人的窘境,這還算是好的,比較慘的可能就像片中的妓女們一樣隨時隨地都會遭受到生命威脅卻無法可管。荷蘭是這樣,台灣是這樣,二十年前是這樣 ,二十年後的今天依舊如此。


青蛙變娃子

片中快樂之家的妓女們進去窗外有海灘的餐館,唯一ㄧ場好姐妹們脫離幽暗的空間,姐妹們高談甚歡,大肆闊論,男人經過了它們一夜一吻後立刻可以從青蛙變王子,揶揄了青蛙變王子這個童話故事,男人到快樂之家找尋快樂找尋自信,因為在這,只要有錢的便是大爺

黑人白人

本部片當中性別問題不分種族膚色,裡面也有出現黑人的娼妓,是非洲來的娼妓,他必須藉由此份工作的薪水養家,以及成群的小孩,這些資訊來自於平常快樂之家的好姐妹們會互相調侃聊天, 當然黑人也會成為吵架時互相調侃的話題。

受難母體的象徵   

片末快樂之家的一名妓女,不明原因遭受顧客刺殺,刺傷的部位剛好是下腹部,白色床單上佈滿了血跡,若單就此場景來看還真向醫院裡面的產房,母體受難的過程,女性的角色通常是母親的角色,神聖的聖母瑪利亞,與在產房生死搏鬥,和在妓院的接客場景,這些暗示了我們似乎女性在這社會上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是多災多難,孕育生命成長的過程,歷經千錘百鍊,母親為了養家在此工作,母親的角色是神聖而偉大的。


時代背景1985

這雖然是約二十年前左右的片,一部年紀甚至比我還要大的片,在這個年代看來還是如此震撼,因為性別對立的問題此現象之今仍存在,由此片看來不會有時代隔閡感,不像我們看二十年前的國片或是老片電影,因為時空背景文化的差異,常常會覺得之前出現的橋段很突兀或有趣,這部片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卻也同時批判控訴男性霸凌主義長久以來的欺壓


男性
ㄧ般來說通常女性影展放的片子多半的男性角色不是渾蛋就是憋三,通常給人的形象多半是負面的,或是絕大多數沒有好下場,這是女性對男權主導唯一的發聲管道,當然我們不置可否的這世界上只有弱勢才會需要發聲,才需要跳出來嚷嚷捍衛自己的權利,就像快樂之家的男主角其實就是兇手,這讓片中雖然導演刻意隱藏戴手套的隱藏人,故意拍攝露背影,不拍攝露臉鏡頭,不過我在觀看一半時即發現了凶手,因為兇手在主線安排的故事中是快樂之家的恩客,狠快結束付錢了事不囉唆(娼妓們認為好客人的最佳典範),而這樣的塑造可能是為了讓支線的故事呈現更戲劇性的落差與對比。

最後在結局的時候,兇手雖然好心好意的送被刺殺的妓女去醫院,但是卻在最後以金錢誘惑全部快樂之家的娼妓們為他從事性服務,這也使大快樂之家的姐妹們看輕它的真面目,重姐妹彷彿心裡大聲吶喊著:在多的錢老娘都不幹!
女主角只是沉默的搖頭最後用槍示威,女性自我的覺醒在此一覽無疑!!!




老人
這是片中的第二男性角色,雖然片中自始至終都未露臉,而是住在一個破爛的小屋裡當獨居老人,她和片中神女的是一名在櫃檯不接客負責管理小姐的各種事物
的女子有段情誼,老人瘋言瘋語常常稱呼他為聖母瑪利亞,常常在房子大聲嚷嚷著宗教宣言,偶而也會遞牛奶給神女,兩人彼此心靈上算是互相關懷,神女每天經過偶而會去探望她,沒想到他唯一和外界互動的心靈支柱居然死了,死因居然是因為鄰居一名宣揚宗教名義的基督徒認為瘋子老人骯髒破壞居家環境,便請人強制拆除老人的房子,對於神女而言這名惡毒的鄰居女子是偽善者,滿口仁義道德掛在嘴邊,但是卻為知行合一,片中的反諷,究竟誰才是世界上清醒的人們?
誰才是該真正存活下來的人?誰才是瘋子?給予我們很大的反思空間。

同性情誼萌芽
   片中快樂之家的姐妹們,其中有一幕在說明女主角在一名好姐妹家裡量身逢裁衣服,而女主角在鏡子中與幫她量深的姐妹深情對望,兩人彼此間若有似無的情感也在此不言而喻,此情此景好似王家衛的愛神之手,張震飾演裁縫全靠手吃飯,手要巧要細,才能縫製出貼身合宜的旗袍,量衣服的動作手象徵愛慾的流動,而張震與鞏俐之間量衣服的戲碼也和此片女主角與好姐妹之間的情感交流剖為相似,不同的是當張震的那隻手終於掙脫旗袍的外觀,伸進旗袍內裡去遂行情欲纏夢時,異性戀的片子在此愛慾橫流,但此片卻用極隱喻及壓抑的方式沒有說破,留下無限美好曖昧不形的想像。

激進女性主義
【哀豔是童年】台灣女作家在此部片映後座談會題到此觀點,她認為此部片是不強烈表達反應激進女性主義的片子,並且導演沒有給予男性與女性和解的空間。
鏡子的意涵

1. 片中第一次出現鏡子破碎

第一位接觸兇手的妓女在接完客之後隔日早上自殺,妓女們表示哀悼

2結局女主角用槍射殺快樂之家全部的鏡子

這讓我想到心理學提出「鏡中自我理論」,鏡子反映自我,而我們會根據鏡中呈現的自我,選擇接受或認同,在調整與他人反應的互動情況,而我們也只有在與社會或是其他人接觸時才需要照鏡子,檢視自己身上的缺點,看看自己是否能以最完美的姿態呈現在其他人面前,反之,鏡子的毀滅,相當於自我的覺醒,自我不在需要活在他人的眼光,男性主義所建構的霸權世界。
   另外ㄧ方面電影大師希區考克所拍攝的《驚魂記》,在片中也大量運用鏡子,在希區考克的電影裡頭,鏡子往往代表毀滅的意思,《驚魂記》裡頭女主角在藏了錢,逃亡過程中照過鏡子,也同時隱射了結局將有不好的下場,或許我們也可以從此片看出端倪,快樂之家場景佈置,遍佈滿地的鏡子也處處隱喻了姐妹們不會有好結局。


施壓權力者與被施壓者之間的關係

這是支線發展的劇情,男主角是施壓權力者,從外觀上看來他是一名乾淨 且事業有成的男子,但是私底下卻專門綁架和他同樣是中產階級的女子,綁架並且囚禁這些女性,綁架這些女子聽他們的求饒,聽他們的吶喊而死,片中那名隨機被挑中的母親,不幸被他挑中了,從一開始的反抗嘶吼哀求,到最後看清事實,
說了一句﹝我不玩了﹞從此之後再也不和男主角說一句話,悶不吭聲,而男主角此時也慌了,她需要聽到別人的求饒,如果對方不求饒,那他再也不是權力施壓者,因為這樣就不是對等關係了,被施壓者再也不需要施壓權力者的恩捨賞賜給予,相處模式決裂,不對等關係也不存在了,被施壓者寧死不屈,她看清楚他可能沒有辦法存活下來,所以他選擇了有尊嚴的方式死去,絕食抗議,,如此激進強烈之手段,難怪台灣女作家說此片沒有給予男性與女性和解的空間。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影評】《跳舞時代》v.s.《正義難伸》

【跳舞時代】vs【正義難伸】
【正義難伸】導演透過當事人以及相關法官律師證人的描述重回現場,而這些現場是由像CSI犯罪現場模擬拍攝與跳舞時代最明顯的不同是,【跳舞時代】裡頭過去的影片是用黑白片段呈現,而正義難伸用彩色影片拍攝,並且再重新模擬現場的時後。


導演幾乎沒有拍到當事者清楚的影像或是正面露臉,符合真相模糊不清的味道,也根據當事人或證人的描述拍攝,例如像是車子的型號,因為坐在被射殺司機一旁的女證人記錯了車子的品牌,導致警方蒐證困難重重,而導演在一開始也跟隨證人的證詞拍攝了原車子的型號。

後來經警察女同事求證過後車子雖然是藍色但是車子的品牌卻記錯了,而導演這時也拍攝雙方藍色車子差異的比較,特寫車燈,或是車子外部的細節,導演並未開始即用正確的車子品牌,反而是跟著證人的證詞一同搜索,拍攝雙方不同前後證詞,為的就是呈現比較客觀的鏡頭,讓各種說法同時存在,卻又不主觀切入導演心中認為的真實,或是再一開始即下定義,當然這有可能是塑造劇情的懸疑性,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



【跳舞時代】本片大致有五條線索,在同一時代脈絡下進行。一個是台灣民眾音樂的演變,由傳統的南、北管戯曲,到歌仔戲的興盛,在此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導演用現代眼源拍攝模擬當時的場景,並且穿插再裡頭,找人演奏拉二胡和中國樂器及至現代流行歌曲的引進與濫殤。其次是唱片史的演變,介紹早期的古典電唱機、留聲機、進口商宜蘭的林屋商社、七十八轉黑膠單面唱片等等。

第三是台灣第一家唱片公司「古倫美」的興衰,又與台灣流行音樂史及唱片史交錯融匯,呈現多元史觀。其四是人物故事的鋪陳,介紹第一代女歌手純純崛起的歷程,及其曲折的命運,包括作家陳君玉暗戀純純,與台北帝大學生戀愛受阻,等等,是歌手小傳,也交代了新思潮與傳統觀念衝擊下的悲劇。

而最後,總括在世界文明激烈變遷中,日本快步西化,台灣當時做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所受到的影響。

描述三年代流行音樂在台灣發跡、興隆的過程。李坤城不光是《跳舞時代》的音樂總監,也是片中重要的串場人,片中穿針引線,帶領觀眾找尋台灣歌謠文物、典故的提供者與解說人,說是該片的靈魂人物也不為過,觀眾是跟隨李坤城的腳步。從他怎麼奔波台灣各地蒐集老唱片、找到最早期的唱盤、進口商等等,無形中也說出流行歌曲科技史。

藉由第一代流行歌星愛愛、國寶級音樂家郭芝苑及古美倫Columbia唱片老員工們的口述和見證,佐以李坤城對台灣老唱片文物的深廣蒐集與研究,使《跳舞時代》不僅是流行音樂史、唱片史的再現,更是三年代日據台灣、新文明生活與心聲的縮影!

由於太過廣博,難免浮光掠影,像愛愛、周添旺與郭芝苑老師,都需要再獨立專門紀錄
片中對君玉與純純的關係著墨甚多,很有可能是這是本片藉由兩人的愛情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的噱頭,甚至還派人演出了當時陳君玉與純純的黑白橋段,當然我們從此片無從考證,只能藉由愛愛阿嬤的描述,以及導演再找今日時代的人演出呈現當時可能的情況,觀眾從此片試圖想像當時時空,影片找來的人老員工或是郭芝苑活其他人都是口述見證,這樣的口述見證可能就跟青春祭裡面的見證人一樣,當事人可能只選擇對自己有利或是選擇性記憶提供片段,觀眾無法得知其所說的真實性。

跳舞時代主題曲的歌詞

阮是文明女/東西南北自由志/逍遙佮自在/世事如何阮不知/阮只知文明時代/社交愛公開/男女雙雙/排做一排/跳道樂道我上蓋愛

主題曲「跳舞時代」由鄧雨賢作曲、君玉作詞,處處可見新時代女性對自由戀愛的嚮往、渴盼,除了可看到導演模擬拍攝的情況,導演更參雜了當時黑白記錄片真實片段在片子裡頭,影片雖然老舊,但我們可以從片中還可看到當時先進女性穿著大膽又公然吸煙的畫面,這個世界一直都沒變似的,永遠都處在新舊交替的臨界點上,流行,不過是古今一再重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