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影評|《#瑪莉娜的512小時》破除凝視與被凝視的界線,無為便是有為

 #瑪莉娜的512小時

「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年在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MoMA)引起轟動的特展「藝術家在現場」(The Artist is present)(有興趣的人可觀賞凝視瑪莉娜),展覽形式以和路人對看凝視什麼都不做的形式感動眾人,這次瑪莉娜在英國倫敦蛇形畫廊《512小時》將什麼都不做的權力下放給觀眾,讓觀者親自體驗無為的威力也許比有為還要來更難完成。《#瑪莉娜的512小時》正是紀錄此場展覽表演的紀錄片。
【破除凝視與被凝視的界線】

瑪莉娜此次在《512小時》此次行為藝術表演,大膽挑戰了藝術的形式,內透過「無為」挑戰什麼都不做,將民眾放置在英國倫敦蛇形畫廊」此舉大膽行為宛如1917年的杜象(Marcel Duchamp)的《噴泉》(Fountain),挑戰了美術館體制、藝術的極限,甚至將參加者轉變成藝術的本身,無疑是反轉了藝術家與參與觀眾的界線,宛如一場社會人性實驗。

【無為便是有為】

瑪莉娜讓參與此場藝術的民眾體驗無為,什麼都不能做只能站在一個小房間走動或是凝視牆壁,讓民眾體驗非物質性的形式、就會放大其他各種人生的觸覺以及感知體驗,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會有各種感受湧現,包括不安、無聊或是召喚起兒時場景或是聯想到過去的人生記憶,藉由這場儀式,民眾各種行為,由於非物質性的體驗一般人在現實中難以體會,在這一定的空間內看似有自由,但因為交出手機、手錶,任何與現實社會物質性的體驗都已被隔絕,讓民眾更加體會活在當下的時間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個密閉式的展場裡,觀眾蒙眼戴上耳機走動,有一位顏面傷殘和黑人在蒙眼狀態下,彼此擁抱,那一刻美的動人,在這個空間裡不存在者眼見為憑,也不存在階級和對於外貌的評價,每個人皆反璞歸真,回歸到最初的本性。

瑪莉娜透過《512小時》,運用自身的力量,讓一般大眾也能了解到宛如宗教的冥想覺察內觀和自省的行為,可以讓生活步調高速、高度物質競爭化的世界裡,讓一般民眾擁有更別於以往的生命經驗去領悟不曾有過的感受。

瑪莉娜運用其大膽前衛的挑戰了整個美術館的體制,反轉藝術家和民眾的界線,透過這場激進柔軟的白牆監禁實驗(?),放大了民眾關於內在覺察自省的能力,模糊了道德與外在物質性的界線,甚至此場實驗後的隔一年2015年他便成立了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學院(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這場表演就像是藝術學院的前傳,該學院會定期舉辦研討會,讓年輕的表演藝術家,透過重新詮釋她的表演來突破自己的身體極限。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解釋,對她來說,看著藝術品推向世界,就像讓孩子成長,這也是電影的命名由來。


對於瑪莉娜有興趣的民眾,可以看加碼推薦2021年在台上映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2》(Homecoming -Marina Abramovic and Her Children)此片適合對行為藝術以及瑪莉娜的信徒觀賞服用。


【劇情簡介】
自「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於「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舉行廣受好評的回顧展後,2014年夏天,她決定再次透過展覽和表演並進的激進表態,測試自身與觀眾之間的情感極限,並以《512小時》(512 HOURS)作為展覽名稱——她將在「英國倫敦蛇形畫廊」內度過512小時,進行一場為期64天的演出。參與者進入畫廊後,不被允許攜帶任何隨身物品,並可自行決定停留時長。然而,當展覽盛大開幕後,卻發生連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本人都意想不到的驚喜;本片紀錄下行為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時刻,瑪莉娜透過本次展覽,進行了一場關於「人際關係網」的社會實驗,讓一群仰賴21世紀科技的參與者接觸到人類情感和同理心的深刻深度。

電影由 捷傑電影 發行
 《瑪莉娜的512小時》𝟓𝟏𝟐 𝐇𝐨𝐮𝐫𝐬  
   現正熱映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