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持攝影機的人】與【鄉音】影評分析

相同之處
一開始運用了大俯角眺望了整座城市,雖然此部片是由三座城市拍攝而成,但一開始即經由導演剪接的觀點確立了這是一座城市的風情樣貌,鄉音和此片不謀而合,一開始也有運用眺望整座城市的大遠景。
鄉音
導演選擇了基隆這座城市,有意無意可以感受到似乎想運用聲音成為此片主軸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鄉音的導演在表達下雨天的氛圍,拍出路上溼漉漉行人行走的街道,人與人之間傘雨傘之間摩肩擦踵,甚至還有小溪流水潺潺的聲音,
還有寺廟上讓人能夠感到心平氣和的鐘聲,彷彿帶領觀眾進入另外和平大同世界
,乾淨而無雜質,可以有意無意感受到導演李仁達試圖要以次片像維托夫持攝影機的人此片默默致敬,維托夫在持攝影機的人當中的配樂,節奏輕快而且鮮明,恰如其分與影片中的節拍點相呼應,因為有了音樂的映襯,使得觀眾看來不覺乏味更能融入劇情中,而鄉音運用自然真實聲音而非配樂作為主軸。

電影眼
Kino eye   kino see    kino   write     + kino organize
(電影眼)=我透過攝影機看+我用攝影機在膠捲上紀錄+我剪輯

我們透過了鄉音導演李仁達的觀點告知我們基隆這座城市,可能是早上菜市場魚販的叫賣聲,如同持攝影機的人拍老人小孩,女子更衣,流浪漢好奇攝影機的鏡頭,從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市井小民捕捉真實的影像,我們可以發現持攝影機的


   導演維托夫呈現了真實電影的樣貌,不單單只有紀錄,甚至裡面還有些實驗性質的畫面,像是跳接或將攝影師疊印在啤酒玻璃杯裡頭,或是將攝影師攝置攝影機鏡頭的鏡頭畫面,直接疊印在山頂,甚至拍攝了許多後製剪輯台上的片段,給予觀眾全然不同於以往的感受,顛覆了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二元對立的模式,觀看者(攝影師)同時也有可能是被觀看者,而我們限在最忌諱在鏡頭前面曝露鏡頭的蹤跡,在維托夫的片子裡卻是大方展示在觀眾面前,而這也呼應了片名持攝影機的人,這裡的人相信不單單只有指影片中的攝影師,包含了萬物,片中的角色,以及觀看此片的群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