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追殺比爾】與【後現代電影】的評析


電影的演變:從古典電影到現代電影,再到「後現代電影」。

l  後現代主義介紹
「後現代主義」就是一種反文化

l  後現代主義目的
是要「通過對人的感覺方式」的革命,面對社會結構的本身再加以改革。「後現代電影」對傳統電影而言,它既是終結,又是開端。


「後現代電影」解構了以往掩蓋在偽善修飾下的歷史謊言,「後現代電影」所提供的影像世界,更使我們「真實與虛擬」、「歷史與假說」相互混淆,讓其中的界線變的非常模糊,觀眾可各取所需。

百年來,電影在聲光影像裏所製造的真實的「假象」;但是它又提供了一個用高科技創造的新謊言--以科幻的模式表達人類現存的困境以及對未來的憂慮。


「追殺比爾」就是一部「後現代電影」。它以視覺、聽覺的震撼,替代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其實這也是「後現代電影」的標誌之一),「後現代電影」拓展了電影語言的可能性,改變了人們的視、聽習慣。

        導演昆丁藉由「後現代電影」藝術的拼貼手法,融合各種本來低俗、粗糙、不協調、分屬不同領域的元素,這其中包含了以動作片、冒險片、美國西部片、香港武打片、日本武士片、義大利鏢客片為大宗。
他在大量吸收、消化、反芻之後,架構出前所未見的電影形式,讓人跳脫窠臼,一新耳目!例如在影片一開頭就出現了「邵氏電影公司」的Logo,簡直使人既驚訝,又匪夷所思。

l   色彩美學
最後一場在雪地的對決,鄔瑪和劉玉玲在靜極了的雪地裏--靜得連泉水流淌的聲音都清晰可聞;鄔瑪穿著李小龍在「死亡遊戲」中所穿的黃色緊身運動服,決鬥後的血柱噴湧;雪白、鮮黃、艷紅--強烈的對比,造成血腥的震撼。

l   暴力美學
「追殺比爾」把影片的暴力美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影片中用了無數的血漿,來製造殺伐的場景。昆丁指出:港片裏的血,不會迸濺開;日片裏的血會濺得天花板上都是。昆丁不想美化暴力、血腥,但是要把父母被殺時的血,滴在童星的臉上,仍是有所不忍,所以改採動畫的方式。這一段動畫由日本頂尖的動畫公司Production I.G製作,完全不影響影片的整體性,甚至還有相得益彰之效。


l  商業與藝術的結合
「後現代電影」打破了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間的隔閡,電影不再擔負教化大眾的義務,它只是一種娛樂。然而電影的本身,多層次地反映了不同層次的主題,所以人們在其中可以各取所愛、各有所得。

昆丁在「追殺比爾」裏,打破時空的邏輯,亦徹底打破「類型電影」的規則。這就是「後現代電影」所謂的「每種電影都有存在的理由,每種聲音都有表達的權利」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