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尼摩島】行銷失敗分析


從前面提到的行銷策略來看,尼魔島在臺灣失敗的原因除了宣傳不夠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爲目標族群不明確。
這樣的問題可以從美國那裏的行銷策略就可以看出來,更明確的說是因爲美國的文化背景和臺灣文化背景不一樣。
在美國電影年產量大約在400部左右,占世界電影事業的7%左右,而且以商業電影自居,加上每年兒童電影在口碑上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在宣傳上美國不用做太多的投資和努力,再加上《尼魔島》有 納尼亞的味道,所以在宣傳上可以省略。
如果要從文化來看,不只是因爲美國電影年產量的關係,再來就是美國兒童的閲讀習慣和對夢幻故事的期待。在綜合這樣的背景下,會促使一定量的美國父母在周末帶領孩子到電影院消費有關電影。
可是在臺灣就沒有這樣的文化,在電影當中也很少看到有父母帶著小孩。臺灣消費電影的族群大概從16嵗到26嵗左右,所以這樣類型的電影無法讓他們提起興趣,所以在對《尼魔島》的評論也不是很好,因爲這部影片的題材和故事已經不是在他們的年齡範圍裏。在同儕效應下,這部影片在臺灣的票房就相對的變低。
而且在臺灣的行銷做錯的一點就是盲從的跟隨美國的行銷方式,忘卻了美國背景文化的不一樣之外,在臺灣,《尼魔島》沒有中文官網,這導致很多消息無法傳達給臺灣的消費族群。這讓臺灣族群有一種疏離的感覺無法真正的去了解《尼魔島
在臺灣《尼魔島》的部落格又沒有宣傳一些什麽,只是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同時在讀者回答的意見欄位又必須做登陸的動作才可以看到内容,這對只是想了解《尼魔島》的觀衆來説就是一種麻煩。
這導致觀衆必須在網絡上利用大海撈針的方式去查詢有關的情報。再來就是送票的方式只是在某個俱樂部的網絡會員才可以參加有關的遊戲取得電影票。這回到以上的問題就是註冊和登陸。這樣的動作在某种程度上會失去一些沒有耐心的觀衆群。
除此之外,在媒體的宣傳上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外,更是少了一些可以炒熱的話題。也許臺灣觀衆族群對國外童星沒有太大的熱誠,所以在媒體眼中童星的炒作沒有新聞價值。
另外就是,廣告上的宣傳不足。這也許跟目標族群的地位失焦有關。在廣告和預告片的設定上應該以810嵗的孩童為目標。同時更應該在兒童雜誌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報章上做簡單的介紹。
如果可以,有關的單位更應該研發一些小遊戲來吸引目標族群。因爲一個小孩冒險的故事在電腦遊戲上應該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