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媽媽殺了家暴爸」孩子該開心還難過? 《那一夜》剖開人倫悲劇的傷疤

 

特殊切入角度改編自同名舞台劇

電影《那一夜》改編自桑原裕子暢銷新作同名舞台劇,以一個家庭的家暴為背景,透過許多深刻的家人間互動,加上犀利的觀點與剖析人性的對談,整體懸疑與驚悚程度不輸《嫌疑犯X的獻身》。

 ▲▼電影《那一夜》。(圖/《那一夜》劇照)
▲(圖/《那一夜》劇照,下同。)

許多與犯罪或是正義相關的電影,都會將重點放在犯罪者如何精心策畫一樁犯罪,著重在犯罪者的心理狀態或是犯罪者身旁那使人犯罪的環境,《那一夜》卻巧妙地將目光焦點擺在犯罪後,犯罪者與家人間的衝突、妥協與和解,構築出動人心弦的奉惡電影。

新一代奉惡電影濫觴

大多數人對於家暴是沒有足夠的判斷力的,如果施暴者是外人,每個人都可以毫無考慮的向外求援,可是一旦牽扯到與自己有關係的家人,便必須要思考千絲萬縷的煩愁。

癢女自己所住的公寓其實也曾經發生過社會事件,當時所有的媒體整天圍在家門口前,出門都必須突破重重困難,然而沒想到過了幾天,癢女的鄰居--也就是社會事件的主角竟然在自己的工作場所自縊。

事發的那幾天真的令癢女惶惶不安,然而當事情漸漸的淡忘,癢女的鄰居也換了不同的人之後,每當癢女經過當時事發的那戶家門口,完全無法忘懷。滄海桑田,不會有人知道那一夜給了我們這些旁邊的人們留下什麼,可是那一夜,的確改變了所有事件中有關的人們。

《那一夜》便是這樣的一部電影,觀眾以為看到的只是一段殺人事件的後續,實際上卻是自己心底裡那段曾有的創傷後心情,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孤獨的傷痛者,實際上我們並不孤獨。

▲▼電影《那一夜》。(圖/《那一夜》劇照)

愛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

我們時常可以看到許多新聞上面的社會事件充斥著仇恨與暴力,可是許多時候我們往往誤會了愛、恨與漠的差別。

《那一夜》的劇情設定裡面,便巧妙的用家庭裡三位不同的子女個性將這些設定區分開來,由三位子女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來詮釋事件發生的那一夜的經歷,並且經過十五年的時間過後,三位子女各自使用什麼方法、選擇什麼樣的人生來認知自己與媽媽以及自己家庭的重要與轉折。

「如果連我都懷疑自己,那他們要怎麼活?」

這句話來自於片中的媽媽,說來清淡卻深植人心,對於觀眾而言影片裡的媽媽應該是最無所畏懼的,可是隨著影片的推移,我們才會深深的了解到身為主角的媽媽又何嘗不是疑惑最多的那個人呢?

▲▼電影《那一夜》。(圖/《那一夜》劇照)

然而現實並沒有給他太多的選擇,媽媽也是在跌跌撞撞之間,面對著殘酷的現實、倚靠著心中的正義並且帶領著每個家人,活出一個個讓我們仰望的明天、活出一個個脫胎換骨的人生。



原文網址: 「媽媽殺了家暴爸」孩子該開心還難過? 《那一夜》剖開人倫悲劇的傷疤 | 癢女的迷宮 | 鍵盤大檸檬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48107#ixzz7P6Zu3TFx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